印度历史上的主要宗教有哪些
婆罗门教
-
起源与发展:形成于公元前 7 世纪左右,是印度教的前身。其崇拜梵天大帝,以《吠陀经》为经典,包含《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内容涵盖诗歌、神话、祭祀仪式、巫术咒语等,主张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
-
教义与影响:崇拜三主神,即梵天、毗湿奴、湿婆,分别代表 “创造、保全和毁灭” 三种力量,认为一切真理都源出于婆罗门教,强调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生命有灵魂.
佛教
-
起源与发展:由释迦牟尼于公元前 6 世纪创立,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和梵天创始说,以 “无常和缘起” 代替梵天创始说,以 “众生平等” 为理念,以 “铲除烦恼而成佛” 为最终目的。公元前 3 世纪,阿育王大力推行佛教,使其得到广泛传播,在孔雀王朝时期达到鼎盛,后逐渐衰落,但在亚洲其他地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
教义与影响:佛教强调四谛、十二因缘等教义,通过修行达到涅槃解脱。其对印度的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传播到了亚洲其他国家,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耆那教
-
起源与发展:创立时间与佛教相仿,也是公元前 6 - 前 5 世纪前后,是当时反对婆罗门教的主要思潮之一,后分裂为天衣派(裸体)和白衣派,中世纪时得到广泛传播,并一直保存至现代.
-
教义与影响:经典名《十二支》,反对吠陀权威,主张五戒,即 “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淫乱、无所得”。耆那教强调非暴力、不杀生,对印度的社会伦理、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
印度教
-
起源与发展:公元 8 世纪左右,商羯罗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义,对婆罗门教进行改革,发展成为印度教。它融合了多种信仰和哲学思想,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宗教体系.
-
教义与影响:印度教是多神教,据说有 3.3 亿之多的神,其经典繁多,教义繁杂。它既有崇尚神明的理论,也有一些无神论的思想,既是一种禁欲的宗教,又是一种纵欲享乐的宗教,同时也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风俗习惯 。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对印度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伊斯兰教
-
起源与发展:公元 8 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15-18 世纪莫卧儿帝国时期,伊斯兰教在印度得到迅速发展,并被定为国教,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伊斯兰教统治印度长达几个世纪,期间留下了相当多的伊斯兰教建筑。由于印度人口增长速度很快,印度已成为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国家之一.
-
教义与影响:伊斯兰教的教义强调一神论、信仰安拉、末日审判等。在印度,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等其他宗教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但也导致了一系列的宗教冲突.
锡克教
-
起源与发展:于 15 世纪由那纳克创立于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邦,是在伊斯兰教影响下经过改革的一个印度教教派,它原是印度教一个反对种姓的支派,后来又在反对穆斯林的统治中形成了军事力量。锡克教强调信仰唯一的真神,认为各种宗教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
教义与影响:主张业报轮回,提倡修行,但反对印度教的祭祀制度和一切形式的礼仪,反对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反对种姓制度,反对寡妇殉葬和重婚,主张消除教派间的对立和冲突。锡克教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 “四反五 k”.
祆教
-
起源与发展:祆教是古代波斯的宗教,许多世纪以前,祆教徒因遭受穆斯林统治者的迫害而逃到印度,被一位印度国王保护并安置在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后在印度流传下来,信徒称为帕西人.
-
教义与影响: 该教主张善恶二元论,认为世界存在着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两种力量的斗争,人们应该通过信仰和行为选择善,抵制恶,对印度的文化和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