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社会主义发展史篇 ( 党史学习)

发布时间:2024-12-21 15:57:11来源:

社会主义发展史

一、空想社会主义阶段

(一)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

 

  1. 代表人物及思想

    • 托马斯・莫尔(1478 - 1535):英国人文主义学者,其著作《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在书中,他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社会,在 “乌托邦” 里,财产公有,人们按需分配劳动成果,没有剥削和压迫。莫尔批判了当时英国社会的贫富分化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种种罪恶,如 “羊吃人” 的圈地运动。

    • 康帕内拉(1568 - 1639):意大利思想家,代表作是《太阳城》。在这个虚构的 “太阳城” 中,实行公有制,人们共同劳动,由有知识的人管理国家。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有道德、有智慧的公民。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1. 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 圣西门(1760 - 1825):法国贵族出身的思想家。他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提出了 “实业制度” 的设想。在这个制度下,实业家(包括工厂主、商人、工人等)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国家要组织和计划生产,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他还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主张按才能分配报酬。

    • 傅立叶(1772 - 1837):法国思想家。他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主要体现在 “和谐制度” 上。傅立叶认为,社会应该按照人的天性组织起来,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劳动,并且劳动将成为一种享受。他还提出了 “法郎吉” 这一组织形式,是一种生产 - 消费协作社,成员共同生活、共同劳动。

    • 欧文(1771 - 1858):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他在实践方面比圣西门和傅立叶走得更远。欧文在自己的工厂里进行改革,缩短工人的工作时间,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如为工人提供住房、教育等福利。他还试图建立 “新和谐公社”,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共同体,实行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和按需分配的原则,但最终这些实践都以失败告终。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一)时代背景

 

  1. 经济基础

    • 19 世纪初,欧洲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机器大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例如,英国的纺织业中,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等的发明和应用,使纺织品的产量大幅增加。同时,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日益暴露,经济危机频繁发生,如 1825 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的经济危机,大量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矛盾尖锐。

  2. 阶级基础

    •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9 世纪 30 - 40 年代,欧洲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即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利益,并为争取自身的权利而斗争。例如,法国里昂工人提出了 “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 的口号,显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

(二)理论基础

 

  1. 德国古典哲学

    • 德国古典哲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黑格尔的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变化,他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则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亚当・斯密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论,指出了工资、利润和地租之间的对立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合理成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 如前面所述,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理想社会的设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材料,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贡献

 

  1.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 1848 年 2 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这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阶级斗争学说、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等。它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党宣言》还阐述了共产党的性质和任务,它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

三、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一)第一国际的建立

 

  1. 背景和目的

    • 19 世纪中叶,随着工人运动在欧洲的广泛开展,各国工人阶级迫切需要加强国际团结和联合。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协会,于 1864 年在伦敦成立。它的目的是把欧美各国正在进行战斗的工人阶级团结为一个整体,以对抗国际资产阶级。

  2. 主要活动和意义

    • 第一国际在马克思的领导下,积极支持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例如,它支持了 1871 年的巴黎公社运动。第一国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工人运动的国际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为各国工人阶级提供了一个交流经验、协调行动的平台,使工人阶级的斗争从分散走向联合。

(二)巴黎公社

 

  1. 革命背景和经过

    • 19 世纪 70 年代,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社会矛盾激化。1871 年 3 月 18 日,巴黎工人举行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政府,建立了巴黎公社。公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废除旧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取消旧警察,建立治安委员会;实行民主选举等。公社还采取了一些经济措施,如将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2. 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然而,巴黎公社也存在局限性。它只存在了 72 天,最终在资产阶级的残酷镇压下失败。公社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没有及时地向凡尔赛反革命巢穴进军;没有取得农民的支持等。

四、社会主义在多国的发展

(一)俄国十月革命

 

  1. 革命背景

    •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俄国社会矛盾尖锐,一方面,沙皇专制统治残酷,农民遭受封建地主的剥削;另一方面,俄国资本主义也在发展,无产阶级受到资产阶级的压迫。同时,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重创,经济崩溃,人民生活困苦。

  2. 革命经过和成果

    • 1917 年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是,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1917 年 10 月 25 日(俄历),在列宁的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党发动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苏维埃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实行银行国有化等。

  3. 历史意义

    •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它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道路。十月革命的胜利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二)苏联模式的形成

 

  1.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

    •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面临着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诸多难题。在列宁领导时期,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2. 斯大林时期苏联模式的形成

    • 斯大林时期,苏联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苏联模式。在经济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的计划管理,通过指令性计划来安排生产和分配。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党的权力高度集中。苏联模式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如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国防力量也得到了增强。但是,苏联模式也存在许多弊端,如经济上缺乏活力,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受到压抑;政治上容易产生官僚主义等问题。

(三)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经过长期的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2.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如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立了一批重工业企业。同时,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经历了许多挫折,如 “大跃进” 和 “文化大革命” 等。

  3. 改革开放以来

    •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中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断迈进。

五、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的思考

 

  1. 事件回顾和原因分析

    •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东欧剧变主要表现为东欧各国共产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苏联解体是指苏联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体为 15 个独立国家。这些事件的发生主要原因包括:长期的高度集中的体制僵化,经济发展缓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 “和平演变”;民族问题处理不当等。

  2. 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但也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教训。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体制,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要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抵御西方 “和平演变”;要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1. 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理论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在实践方面,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等方面也都有巨大的成果。

  2. 国际影响力和意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增强了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吸引力。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 “一带一路” 倡议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中国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与发展

 

  1. 古巴、朝鲜、越南、老挝等国家的情况

    • 古巴:古巴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重视社会公平和福利。古巴在医疗和教育方面投入大量资源,实现了全民免费医疗和教育。古巴还积极发展生物技术等特色产业,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 朝鲜:朝鲜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朝鲜劳动党领导朝鲜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朝鲜实行计划经济,注重发展国营经济,在工业和农业方面都有自己的发展模式。朝鲜还非常重视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朝鲜人民在思想上高度统一,朝鲜社会稳定和谐。

    • 越南:越南在革新开放政策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越南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越南积极吸引外资,发展对外贸易,在制造业等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 老挝:老挝在实行革新开放后,也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老挝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开发等方面都有新的进展。这些国家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本国国情进行改革和发展,为社会主义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范例。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